初秋时节,泽州县田野间铺展着一派丰收盛景。
在高都镇西刘庄村润泽园合作社,圆润饱满的火龙果垂挂枝头,淡淡的果香在空气中弥漫。“多年来,我们通过改良土壤酸碱度、调控大棚温湿度等措施,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地的种植技术,不仅让火龙果产量逐年提升,品质也更加稳定。”负责人王挪富介绍,目前火龙果已进入盛果期,年亩产达2500公斤,吸引了周边市民前来采摘游玩,为当地乡村旅游增添了新亮点。
相邻的东刘庄村农兆福合作社里,蓝紫色的西梅缀满枝头,在订单销售、采摘体验和西梅酿酒等多渠道发力下,效益较往年翻了一番。北义城镇宝义兴生态园的新疆西州蜜瓜同样喜获丰收,依托高效物流体系远销全国各地,“泽州蜜瓜”在全国市场渐渐打响口碑。
“引进新品种不只是为了丰富货架,更要通过品种改良拉长产业链条,让土地结出更多‘金果子’。”泽州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特色果品种植上,当地不仅注重“引进来”,更着力“育得好”“卖得俏”,南岭镇葛万村的梨产业就是典型例子。
葛万村素有“梨乡”美誉。近年来,该村在原有酥梨种植基础上,积极引进各类早熟梨品种,实现了品种多元化。如今,十多亩早熟梨正值采摘旺季,每天有500公斤新鲜梨子运往各地市场。负责人秦凤说:“通过填补品种空白,咱们的梨从初夏到深秋都有鲜果上市,再加上‘线上+线下’同步发力,销量已达1.3万公斤,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从西梅的深加工增值到火龙果的南果北种,从蜜瓜的远销各地再到早熟梨的多元发展……近年来,泽州县因地制宜创新发展农业产业,积极引入智能温控、滴灌系统等现代化农业技术改良品种与土壤,不断推进设施农业提档升级;大力实施丹河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太行农副产品物流园等重点项目,推动农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填补了区域农产品的空白,更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让泽州在特色农业与生态农业融合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如今,随着特色种植产业蓬勃发展,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乡村面貌也焕然一新。未来泽州将继续探索农业产业发展新路径,让更多“金果”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