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山西省政府 | 晋城市政府
网站支持IPv6 繁體中文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政务资讯>乡镇动态

我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绘就乡村振兴璀璨篇章

发布时间:2024-09-02      信息来源:泽州县融媒体中心      

    山河景秀,蔬果飘香,泽州秋景如画,满目皆是诗行。 


    漫步其间,城乡共融,富美交织的画卷缓缓铺展,一曲产业兴旺、生态和谐、百姓安康的时代颂歌,正高昂奏响于泽州大地……


    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淌,泽州,这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镶嵌于中华文明的银河之中,既承载着千年的厚重底蕴,又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步入新时代,泽州县更是勇立潮头,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伟大号召,深度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精髓与智慧,锚定“全域融合”目标,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兴旺,乡村环境整治赋能美丽乡村建设,弘扬红色传统优秀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奋力推进城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将这幅绚丽多彩、生机盎然的乡村振兴篇章书写在了泽州2023平方公里大地上。







培育新质生产力

产业兴旺富农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正值初秋,天高云淡,风清气爽,走进丹河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核心区域,仿佛踏入了一幅精妙绝伦的田园诗画。这里,1.1万亩的广袤土地,如同一块精心雕琢的碧玉,不仅汇聚了高都、金村、巴公、北义城等四大乡镇的农业精华,更承载着泽州县打造全市乃至更大范围内“菜篮子”基地的宏伟梦想。从一粒种子的萌芽,到一株作物的茁壮成长,从精细的田间管理到现代化的加工销售,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高效运转、充满活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近年来,泽州县超前规划,以“千万工程”为鉴,立足丹河流域农业产业带,瞄准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精心布局,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建起了现代化的育苗中心和大数据中心,为产业园区的智能化、精准化管理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同时,“两桥三路”等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的完善,更是为农业企业的入驻和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目前,已有10家农业企业在此扎根,政府引导与市场活力的深度融合,不仅激活了这片土地的生命力,更惠及四方,让周边群众共享发展红利,共赴富裕之路。


    在丹河现代农业产业园高都镇大南社村片区,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一排排湛蓝的光伏板与下方绿意盎然的蔬果地交相辉映的景象。这正是泽州县积极响应“千万工程”号召,深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大力推动“农光互补”产业模式的生动实践。

    “农光互补”,顾名思义,即光伏板于上发电,作物于其下生长,实现了土地与太阳能资源的双重优化利用。碧秀园农业合作社作为园区“农光互补”种植的先锋,其负责人王二露,站在光伏板投下的斑驳光影中,眼含笑意,自豪地分享着他们的变革之路。他说:“曾经,高昂的电费是我们心头的一块大石。但自泽州县委、县政府力推‘农光互补’模式以来,我们于2023年毅然决然地投资了2000万元,成功铺设了5.8兆瓦的太阳能发电板。这一举措,不仅让我们彻底摆脱了电费的束缚,更通过并网发电,开辟了经济效益的新天地。如今,我们已建成了28座集光伏发电与农业种植于一体的现代化大棚。”

    “农光互补”的智慧之处在于,它不仅解决了农业用电的难题,更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王二露继续阐述道:“无论是冬季的补光增温,还是日常的除虫灌溉,我们都实现了电能自给自足。光伏板在发电的同时,其独特的遮阳降温效应还为田间作物创造了更加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了产量与品质,现在我们合作社内,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碧秀园农业合作社的28座农光互补大棚,仅是丹河现代农业产业园此类大棚的其中一部分。据了解,园区内总计70栋农光互补大棚,年并网发电量达11.5兆瓦,每亩地年增收达1.15万元。这一成就,是泽州县农业科技与生态保护理念的深度融合,也是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

    除了“农光互补”模式的实践外,丹河现代农业产业园还积极探索“订单农业”模式,为园区内企业的农产品销售开辟了新路径。王二露站在丰收的大棚里,信心满满地说:“园区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让我们合作社的芦笋、草莓等优质农产品畅销无阻,并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好评。这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更增强了我们的品牌影响力。”

    “订单农业”模式的实施,不仅为园区内的企业搭建了稳定的销售平台,推动了农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还有效吸纳了周边劳动力,促进了农民增收。碧福园农业合作社工人李安池激动的说:“以前,我全靠几亩薄田过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农忙时还能兼顾自家的田地,收入翻了一番,还能照顾家庭,这日子真是越过越有奔头了。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满整个园区,丹河现代农业产业园周边的村庄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升起,一派和谐安宁的景象。农业产业如同一股温暖的春风,吹进了这片土地,让老百姓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能赚钱的梦想,也让这片土地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据统计,目前园区已解决周边群众就业200多人,人均增收达到2.3万元。未来随着350栋大棚的建设空间逐步释放,预计还将新增就业岗位500个以上,为老百姓增收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与前景。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泽州县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坚持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模式,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除了依托小杂粮、蔬菜、干鲜果、中药材、生猪等五大特色产业优势,大力实施丹河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太行农副产品物流园等重点项目外,还积极拥抱创新,深耕农业数字化、乡村旅游与民宿经济等新蓝海,用新质生产力为乡村振兴画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据了解,2023年,全县 303 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 30 万元以上,130 个村突破 100 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优化为1.97,夯实了城乡共富的雄厚基础。展望未来,泽州县匠心独运,将继续以“千万工程”为引领,精心绘就产业新图景,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环境整治大提升

美丽乡村展新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建设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在深入推进“千万工程”宝贵经验的学习与实践中,泽州县把持续推进人居环境作为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的有力举措,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引领全县上下掀起环境整治热潮,激发全民参与热情,形成“环境整治人人参与、和美乡村共同建设”的良好氛围。泽州县的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条整洁的村道穿村而过,一项项惠民工程浸润了百姓心田,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巴公镇北堆村,是晋城革命先驱、“红色三杰”之一孔祥桢的故乡。近年来,北堆村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将人民利益高高举起,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三清三提”(即清理垃圾、清理河道、清理乱搭乱建,提升村容村貌、提升公共服务、提升村民素质)的扎实行动,彻底扭转了过去村庄的脏乱差局面,实现了从杂乱无章到井然有序的华丽转身。



北堆村党支部书记

周完肉

“曾几何时,北堆村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环境状况令人堪忧。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村党支部提出了“环境整治,人人都是保洁员,家家都有责任区”的响亮口号,动员全体党员干部和村民群众积极投身到“三清三提”的火热实践中。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拆除违建3000余平米,整治房前屋后乱堆乱放506处,清理陈腐垃圾500余方,并投入460万元拓宽了村里的主街道,硬化小巷道,还种植了各类乔木灌草植被,立面提升,更换路灯,整理网线、电线等等。同时,还投入150万元,铺设了污水管网6.6公里,水冲式厕所改造450户。一项项工作扎实推进,北堆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主街道宽敞明亮,小巷道干净整洁,各类乔木灌草植被郁郁葱葱,路灯璀璨夺目,网线电线整齐划一。在秋日的阳光下,静谧的村庄与大自然交融辉映,美好的人居环境融入绝美的自然风光,和谐共生,美不胜收。更令人欣喜的是,污水管网的铺设和水冲式厕所的改造,极大地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以前的污水满地流,现在污水管网铺好了,不出门就能倒污水。”村民刘海先的话语中满是喜悦与自豪。而水冲式厕所的普及更是让村民们赞不绝口:“新厕所用起来真方便,再也不用担心雨天路滑和蚊蝇乱飞了,现在的日子是越过越舒坦了。”村民杨香平感慨地说着水冲式厕所的好处。这些细微的变化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北堆村不断向前发展。
   

    为了保持这份来之不易的美丽与整洁,北堆村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建立了常态长效的保洁机制。党员和志愿者组成义务清扫队每周定期清扫维护村庄环境。同时他们立足群众所需所想所盼,推行“网格+村户”治理模式,引深基层治理,及时解决群众困难和问题。卫生服务站的改造提升了就医环境;红白理事场所的修建让移风易俗、勤俭节约、文明办事成为全村人的新风尚。
    

    红色基因在北堆村这片热土上生生不息,“一馆一院一基地”的建成更是为北堆村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红色革命教育馆、文化大院、泽州县党员干部实战实训北堆村基地等场所自建成以来,吸引了近万人次前来观摩学习,成为展示乡风文明新窗口。
    

    如今的北堆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真正实现了“净起来、绿起来、美起来”的目标。周完肉满怀信心地说:“下一步,北堆村将继续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持之以恒抓好环境改善和公平善治。同时还将着力谋划产业发展和人才振兴,打造乡村振兴迭代共富的升级版,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乡村振兴的新征程,让北堆村成为泽州县的乡村振兴典范。”
    

    近年来,泽州县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视为和美乡村建设的先锋号,深耕细作,从人民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入手,加大投入助力乡村换新颜。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群众生活品质大幅提升,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处理“三大革命”齐头并进,成效斐然。巴公镇西四义村、来村,高都镇西刘庄村、秦庄村、保福村等示范村如繁星点点,连点成线、全面开花、竞相绽放,一批批网红村随之诞生,一个个宜居宜业、文明和谐的魅力村庄正渐次出现在泽州大地上。




传统古村美蝶变

古韵今风全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令人动容的是,泽州县在变迁中不忘根脉,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的底蕴,让古老的记忆在现代文明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村民们的文化自信不断提高,如同春日里绽放的花朵,既装点了乡村,也吸引了远方的目光,为乡村旅游铺就了一条金色大道,让这片土地在时代的洪流中,既保留了乡愁的温度,又焕发了新生的活力。



    在泽州县的金村镇,有一个被岁月温柔以待的古村落——水北村,它宛若一幅淡雅的水墨画,静静地铺展在丹河北岸。这里民风淳朴且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自抗战烽火起,50余壮士投身革命洪流,10余英魂长眠于此。近年来,水北村荣获中国传统村落、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之誉。村中心矗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水北展览馆,铭记历史,传承荣光。


    水北村因位于丹河之北而得名,而“汭曲山庄”的雅称,更为这方土地平添了几分诗情画意与古典韵味。这里,6平方公里的村域内,错落有致地分布着79处明清古建筑,它们不仅是砖石瓦砾的简单堆砌,更是历史的见证者,这里每一块砖石、每一片瓦砾都镌刻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古庙的晨钟暮鼓,古戏台的袅袅余音,似乎仍在低语着往昔的故事,引人无限遐想。


    漫步于青石板铺就的小径上,两旁是斑驳的墙壁,它们虽历经风雨侵蚀,却依旧挺立,岁月的痕迹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却也赋予了它们独有的韵味与魅力。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古老的屋檐上,金辉与古韵交织成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画卷,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其中。


    近年来,水北村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巧妙地借鉴“千万工程”的宝贵经验,深度挖掘红色文化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的深厚底蕴,与文旅融合的现代理念紧密结合,开辟出一条红色文化与传统古村落文化交相辉映,又激发经济活力的创新之路。



    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水北展览馆设在水北村长江支队南下老干部段震环故居内,占地600多平方米,共设四个展厅。第一展厅“风华正茂出两山”,讲述了长江支队组建的历史背景和开展筹粮支前、土地改革、反霸剿匪及在剿匪中英勇牺牲烈士的光辉事迹。 第二展厅“一生辉煌留八闽”,讲述的是4600多名南下干部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第三展厅“先进事迹”,详细讲述了南下干部福建省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的先进事迹。第四展厅“革命家风”,讲述了泽州县水北村南下干部段震环不忘故土、不忘乡情,不忘继续奉献的高尚情怀。





水北村党支部书记

张国福

“段震环,这位英雄人物,于1926年6月出生于水北村。1944年10月,身为水北村民兵队长的他,毅然跟随县大队远赴河南孟县,投身于抗击日寇的激烈战斗之中,因英勇无畏的表现,被授予“杀敌英雄”的崇高荣誉。1949年4月24日,长江支队怀揣着“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壮志豪情,历经千辛万苦,翻山越岭,最终成功抵达福建。段震环与众多南下干部并肩作战,与福建人民风雨同舟,共同在八闽大地上书写了壮丽的奋斗篇章。”





    为铭记这段光辉岁月,2017年6月,在县镇两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水北村投资20余万元,在段震环捐赠的故居内精心筹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水北展览馆,并于2018年7月圆满落成。


    通过红色资源的导入,水北村逐渐声名远扬。村里敏锐地抓住这一机遇,开始考虑对传统古村落资源进行活化利用。


    踏入水北村,仿佛穿越了历史的长廊,回到了那个商贸兴盛、文化繁荣的明清盛世,每一步都踏着岁月的回响,每一眼都饱含着文化的深邃。谈及水北村的变迁,张国富的眼中满是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他深情地说:“水北村,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它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记忆,是文化的根。曾经,这些古建筑或许只是默默地诉说着岁月的变迁,等待着被遗忘的命运。如今,在上级支持下,村里积极筹措资金,对传统古民宅进行修缮,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小心翼翼地保留了古建筑的原始风貌与历史痕迹,让每一砖一瓦都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此外,水北村还深入挖掘其丰富的历史故事与民俗文化,高标准打造了水北特色文化古街,投资500万元对文化古街进行整体风貌提升,推动水北长江支队展馆、全国民兵代表司永庆水北展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提档升级,全力打造水北旅游品牌,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与魅力。


    如今,水北村凭借红色底蕴、古朴村落及邻近丹河湿地公园的区位优势,每日游客络绎不绝。仅2023年,这里就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观光学习,他们被水北村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流连忘返,农家乐、民宿等相关产业因此蓬勃崛起。“现在,水北村不仅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更是许多人心中的诗和远方。”张国富的话语中对家乡充满了无限的自豪。
    

    站在村口回望,那一片片古朴的建筑群在夕阳的余晖下更显宁静与祥和,仿佛每一处都在诉说着一个关于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发展的动人故事。水北村的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在尊重历史、保护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文旅融合的创新模式,让古镇、古村、古建筑真正活了起来,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弘扬,更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一次生动实践与深刻诠释。张国富坚定地说:“下一步,我们水北村将注重文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古村、古建筑与红色教育基地,发展研学旅游与民宿经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村集体经济稳步增长。
   


    水北村的蝶变转身只是泽州县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千万工程”的智慧与本土文化的深度融合正不断结出丰硕成果。1611处文物古迹宛如星辰点缀,熠熠生辉,照亮文旅新篇。大阳古镇,这座被誉为“中国古城镇活化石”的瑰宝,其古朴寨堡依山傍水,宛如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美不胜收。高都镇,作为泽州文化的摇篮,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浓郁的人文情怀,屡获殊荣,率先踏上文旅融合发展的快车道。尤为令人瞩目的是,玉皇庙传承千载的28星宿雕塑,举世无双,成为了当下网红3A游戏《黑神话:悟空》的取景地,通过数字化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巧妙运用,这些古老建筑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展现出勃勃生机与无限可能。珏山,这座被誉为“中国第一赏月名山”的圣地,以及青莲寺那珍贵的唐代彩塑,均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四方游客,它们不仅装点了乡村容颜,更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接下来,随着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引向纵深,泽州县的古镇、古村、古建筑必将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它们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高地,旅游观光的胜地,更将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靓丽名片,引领乡村发展的新时代浪潮,书写着属于泽州的辉煌篇章。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所谓过往、皆为序章。如今,泽州县正以时不我待的速度,谱写着乡村全面振兴的高质量壮丽诗篇。从丹河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蓬勃发展,到美丽乡村面貌的焕然一新,再到古村落文化的华丽重生,每一处变化都见证着泽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昭示着这片古老土地在新时代的焕新与腾飞。面向新征程,泽州县将纵深推进“两新”战略,落实“一城三带”发展规划,全面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开创古韵泽州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泽州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泽州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泽州县数字政府服务中心承办

晋ICP备18003907号-1 晋公网安备 14052502000840号 网站标识码:1405250013

建议使用大于1366*768分辨率 / IE10.0或以上浏览器可以获得最佳浏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