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在晋城”系列主题第七场新闻发布会。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以来,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系统聚焦“两统一”职责,统筹保护与保障,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有效支撑和助推了高质量发展。
全面开展调查监测,自然资源家底更加精细。全面完成并启用了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分类开展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动态掌握各类资源状况。根据年度变更调查,2024年底,全市耕地面积296.87万亩,林地面积748.11万亩,草地面积117.72万亩,湿地面积1.02万亩,建设用地面积104.58万亩,未利用地面积64.69万亩;森林覆盖率位居全省第一。矿产资源方面,全市共发现24种矿产资源,煤和煤层气两类矿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石灰岩、陶瓷土等砂石土类矿产也有着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国土空间格局更加优化。深化“多规合一”改革,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建立“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率先获批,全省第一划定“三区三线”,明确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科学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空间,构建全市“两环两带三区、一核四级多廊”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坚持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双向赋能,打造共同富裕市域样板。中心城区围绕“一体两翼、六大组团、多片区”的城市空间结构,集中编制各类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编制实施总投资1162亿元、172个项目的城建三年行动,拓展城市空间、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全域谋划布局,编制完成71个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787个村庄规划,推动构建“一环两带、五指成拳、百村精品、千村共富”的“千万工程”总体布局,助力乡村振兴。立足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资源禀赋,争取自然资源部试点,积极探索文化与自然遗产整体保护和系统活化利用的新路径,统筹保护和发展,激发遗产活化利用动能,赋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认真贯彻耕地保护基本国策,保护耕地更加严格。坚决扛牢耕地保护政治责任,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要求,市、县、乡每年逐级签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状,全面推行市县乡村四级田长制,采取“长牙齿”硬措施,坚决执行“四严禁”,对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从严落实占补平衡制度,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全部做到了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占优补优。深入开展耕地保护整治提升、“大棚房”整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等行动,并积极稳妥推进耕地恢复整改,圆满完成了292.39万亩耕地、261.7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坚守了耕地红线。
推进资源利用提质增效,要素保障更加精准。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精准配置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年度用地计划指标重点向优势产业、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乡村振兴领域倾斜。“十四五”期间,全市获批新增建设用地52970亩,有效保障了太原至焦作城际铁路、晋阳高速公路改扩建、张峰水库晋城调水工程等一大批重点项目落地;批复乡村建设用地3658亩,有力保障了乡村振兴发展用地;使用国家单列农民住房用地计划指标,解决农民建房用地464亩,保障了农民住房需求。深入开展了建设项目用地保障提速增效行动,推行“容缺受理+并联审查”模式,进行行政审批“流程再造”,用地审批时效大幅提高。大力盘活低效用地,处置批而未供土地37181亩、闲置地2376亩,“标准地”供应5003亩,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显著提升。
深入实施系统治理,自然生态持续好转。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两河两高一路”为重点,深入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完成生态修复绿化造林9.5万亩、建设森林乡村23个、完成村庄绿化69个、义务植树2100万株,森林抚育13.77万亩,统筹推进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林长制工作连续3年考核为全省“优秀”。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15个项目,整治规模1.66万亩;黄河流域及重点地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环境修复治理8906亩;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成省级以上绿色矿山46座,绿色矿山创建数量位于全省前列,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一体推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稳步提升。
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资源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开展“清零行动”和整治不动产“登记难”专项行动,化解了19.3万套房屋登记难题,全市完成了32.35万宗农村房地一体宅基地登记,建立了“互联网+不动产”和“地证同交”“房证同交”“带押过户”等一整套便民利企机制,不动产登记工作始终走在全省前列。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理念,积极构建自然资源保护监管体系,严格地质灾害防治、森林草原防火,严厉打击自然资源违法行为,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