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今年以来,全市农业农村部门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摆在“三农”工作重要位置,主动作为,精准施策,推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持续稳定向好,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深化农资打假治理,守护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明确“两地两区”和种子、化肥、农药三类重点农资整治目标,构建起市县乡三级联动,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公安多部门协作的专项整治工作机制。监管执法协同发力,截至9月22日,全市累计出动执法人员2576人,已立案73起,结案62起,涉案货值19.67万元。线索处置与宣传引导并重,梳理2025年以来涉及“假劣种子、化肥、农药”信访和12345投诉举报线索,已办结12条。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普法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参与农资打假的浓厚氛围。
实施专项整治,筑牢质量安全底线。积极配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食用农产品种植、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销售等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整治行动,常规药物残留超标问题得到有效管控,违法使用禁限(停)用药物、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得到有效遏制。截至9月11日,全市开展整治行动117次,检查主体937家次,推广承诺达标合格证682户。同时,根据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重点问题食用农产品专项整治行动要求,对我市重点品种大口黑鲈、芹菜、大葱主体进行摸底建立台账,未发现重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加强风险监测,织密农产品质量安全防控网。监测体系规范化运行,下达全市定量监测任务4300批次,截至9月24日,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定量监测3027批次,总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速测技术精准化应用,针对大口黑鲈、芹菜、大葱等3个重点品种,开展上市前速测攻坚,推动县乡两级实施“产地准出前速测把关”,形成“速测筛查-问题预警-源头管控”的前端防控体系。严格不合格产品追溯查处,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监管,防范风险。
统筹“合格证+追溯”机制,健全质量安全监管链条。以合格证促追溯,深入开展规模生产主体摸底登记,压实生产者主体责任,加大承诺达标合格证推广力度,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开具合格证6020张,附带合格证上市的农产品2.34万吨。特别是加强直供学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将直供学校生产主体纳入追溯管理系统,要求直供主体具备快速检测条件,规范生产记录,全部供应产品附带承诺达标合格证,确保直供农产品100%合格。(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