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山西省政府 | 晋城市政府
网站支持IPv6 繁體中文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走进泽州>泽州旅游>泽州人文

泽州文保 | 河底成汤庙:藏于乡间的唐风宋韵之美~

发布时间:2025-09-22      信息来源:县旅游开发服务中心      

『河底成汤庙』位于泽州县大东沟镇河底村,是晋城现存最早的汤帝庙,“二分唐风,五分宋韵”,古意盎然,令人赞叹。虽是一进院落,但借台原之势平地而起,由南向北逐层抬升,乡人美誉“庙高三丈七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成汤庙创建年代无法考证,但是北宋时曾经重修却是确凿无疑。庙中现存一方宋代石碑,名曰《泽州晋城县建兴乡七擀管重修汤王庙记》,明确记载了北宋大观元年 (1107) 重修成汤庙的经过:“遂于大观元纪岁在强圉,乡民李自启虔诚重修庙宁”,“宣和得二庚子岁九月己亥朔越七日乙巳大合乐以落成。”这次重修肇始于大观元年(1107),历时13年,至宋宣和二年(1120)完工,共建成正殿、挟殿、两庑等建筑。另外正殿石门框、石柱上还保存有两条宋代题记,一曰“大观二年 (1108) 九月一日施门框人顾应”,一曰“龙泉东社李权抄施石柱一条,董神东、成世恩施石柱一条,大观二年九月一日”,可与石碑记载相互印证,都是河底成汤庙身份的最好注脚。

河底成汤庙坐北朝南,一进院落,主体建筑包括:正殿、东西挟殿、东西厢房、山门、三教殿、禅楼等建筑。其中正殿为宋大观二年(1108)遗构,弥足珍贵。正殿又名成汤殿,坐北朝南,位于院落北部1.55米高的砖砌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四椽栿对前乳栿用三柱,单檐悬山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前檐下施青石质方形抹角柱四根,石柱上有大观二年的施柱人题记,下设简单的正方形柱础。

檐柱微有卷杀,角柱生起。柱头斗拱单抄双下昂五铺作,耍头亦作昂形,无补间铺作。殿门用石门框,门框上存有宋大观二年题记。次间置破子棂窗,殿内梁架规整,前朝彩绘依稀。除明显的宋代木构特征外,正殿前还建有正方形石砌月台,也是早期建筑的特征。而且庙西、南两面的石砌台壁唐风犹存,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这些珍贵的文物相互映衬,与文字题刻一起,为河底成汤庙营造出庄严贵重的气势。
除唐风宋韵外,河底成汤庙还藏着三分明清的印记。自北宋大观元年重修后,成汤庙历代皆有维修。庙中现存明清时期重修碑刻多块,清楚描写了每次维修的经过。大明弘治九年(1496)秋,成汤庙“风雨以之而凌辙,正殿木朽而瓦裂”,于是由耆老李展、司杰带头维修,至弘治十一年 (1498) 冬完工。明天启六年 (1626),为了以壮观瞻,信众又在山门前树立石狮,并书《立狮石铭》 纪念。清乾隆二十五年 (1760) 重修东廊庑九间。道光二十三年(1843) 又“新起两傍左高禖、右三教”,并建“禅楼三楹”,且重修了“一切祠宇上盖”。

河底成汤庙历经千年风霜,从唐朝款款走来,一身北宋衣衫,趿着一双晚唐的鞋子,披着明朝褙子,插着清代首饰,莲步轻移,竟是如此妩媚动人。来河底汤帝庙,不妨缓步轻寻。这里的每一块砖石、每一道雕痕,都是历史低语的注脚,静候你驻足,与时光进行一次深刻而温柔的对话。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泽州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泽州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泽州县数字政府服务中心承办

晋ICP备18003907号-1 晋公网安备 14052502000840号 网站标识码:1405250013

建议使用大于1366*768分辨率 / IE10.0或以上浏览器可以获得最佳浏览效果